加拿大羽毛球队是全华班 没钱带教练三人自费来参赛

新快报记者李召

没有教练、没有领队,自费过来打比赛

今年的羽毛球[微博]世锦赛,加拿大队的三名选手——米歇尔·李、艾德里安·刘、德里克·吴,全部都“中国面孔”。一打听,原来他们都中国移民二代。这几个热爱羽毛球的青年没有教练、没有领队,也没有加拿大羽协的资金支持,他们自费来打世锦赛。

他们是大学生、电工、是绷带赞助商

米歇尔·李是一个“土生不土长”的中国女孩儿。她于1992年出生在中国香港,6岁时举家移民加拿大。到现在,父母还是习惯吃米饭吃粤菜,米歇尔倒是没什么讲究,只是一口普通话和粤语仍然说得很好。

“这是我第二次来广州,7岁的时候我过来这边的伟伦体校训练过一个月”,米歇尔的父母对体育并不感兴趣,有时候还会觉得米歇尔出国比赛有些“浪费钱”,全家人更是和羽毛球沾不上半点关系。“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很贪玩,到后来学了羽毛球之后就特别喜欢和别人比赛的那种感觉,就是fight(战斗)!”米歇尔笑着握起了拳头。

除了米歇尔,加拿大的男双选手德里克·吴和艾德里安·刘也都是华裔,艾德里安和米歇尔都在念大学,所有的费用都是父母在负担。艾德里安家里的经济条件更好一些,这一次世锦赛,他并没有住在官方的指定酒店。德里克不太一样,高中毕业之后,他当起了电工,6年前和艾德里安配对男双之后就做起了绷带生意。看起来德里克的生意还不错,他说自己现在已经是15名运动员的绷带赞助商了。

我们独自上场,“因为没钱带教练来广州”

在世锦赛的每一个赛场斜后方,都设有两个座位的教练席。米歇尔·李的身后却是空空如也。“因为加拿大羽协没有钱,我们没有一个训练基地,我们三个人都是分开训练的,教练也都是自己请的。这一次来中国,我们第一次找到了赞助,但是仍然不够我们带自己的教练来比赛,所以比赛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”。

自己找教练,自己联系赛场,自己出国比赛,自己订机票和酒店,自己照顾自己吃饭,米歇尔的大部分比赛都是“独自上场”:“刚开始的时候也会羡慕别的球员,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安排好,把人带过来就可以了。不过我,习惯习惯也就好了。”米歇尔和德里克、艾德里安的参赛形式有些像职业网球运动员,可羽毛球赛的奖金与网球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。只有在奥运会或者苏迪曼杯这样的国际大赛上,加拿大羽毛球主教练才会现身,这个时候队员们的吃穿住行才会有人负责。

难道世锦赛不算羽毛球的国际大赛吗?“因为我们这次只有3个人过来,可能是人太少了吧,这一次主教练没有过来。”米歇尔说。

“我想打到里约奥运会,再回去读书”

米歇尔是加拿大队成绩最好的选手之一。她曾经参加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女单和女双两项比赛。当时还拿到了女双比赛的第四名,和一枚奥运奖牌就差一步而已。“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很好,他们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跟我说你需要这样打,或者那样打,他们根本不懂体育,就总是跟我说打得很好,加油加油,我很喜欢他们这样”,虽然父母经常抱怨米歇尔在羽毛球上“浪费钱”,但是奥运会可不是用钱能买到的享受。

“当时最兴奋的还是女单比赛,因为我第一个打的就是王仪涵,第一局输得很快,但是我第二局就可以和她缠一下,就是14比15,15平,15比16这种,虽然是输了,但是我觉得能输给她这么厉害的选手一场,都很很很珍贵。”

米歇尔现在是多伦多大学科学系的一名大学生,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当一名医生。不过为了打羽毛球,米歇尔已经办了休学手续。“因为之前两边兼顾的时候成绩很不好,我不希望这样。现在我还年轻,我觉得学习等我老一点也可以,但是打球就要趁现在。”米歇尔说。

如果为打球定一个期限,米歇尔希望是2016的里约奥运会。那个时候她或许能和自己的男朋友短暂地结束“异国恋”。米歇尔的男朋友是中华台北队选手,不过排名并不算高,这一次并没能入选世锦赛。